2023年雷达技术论文【五篇】

近年来,我国国防事业快速发展,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以雷达研究、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国防单位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了许多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在众多雷达技术中,成像技术将传统雷达中的“点”扩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雷达技术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雷达技术论文【五篇】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雷达成像技术;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086-02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国防事业快速发展,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为以雷达研究、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国防单位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了许多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在众多雷达技术中,成像技术将传统雷达中的“点”扩展为了二维图像,使雷达具备了如同光学照相机一样的测绘功能,是雷达技术发展的里程碑[1]。因此,近二十年内我国多家研究单位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此项技术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雷达成像技术》这一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所涉及的原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等,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SAR这一体制雷达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为进行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雷达成像技术》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匹配滤波器技术、合成孔径原理、雷达成像原理、雷达成像算法等几部分[2,3]。在雷达成像的教学和研究中,合成孔径原理以及雷达成像原理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强的特点[4],需要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信号处理基础,还需了解雷达原理的部分内容,这一点也是很多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信心不足的原因;
同时、各种雷达成像算法涉及的信号处理流程极为复杂,抽象性很强,学生难以全面掌握该项技术。因此,作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包括第一节课的安排、课堂互动讨论、加强实验环节、定期综合实践和期末理论升华,这五点建议相互补充、能够达到推进学生对雷达成像技术的理解,并最终运用该项技术的教学目的。

2 《雷达成像技术》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者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现有《雷达成像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雷达”一词所带有的浓厚军事、国防色彩使得该课程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且雷达与无线通信课程中手机、对讲机等事物相比,生活中并不常见;
加之飞机、卫星等遥不可及的雷达搭载平台,使得学生觉得该课程和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容易产生“不知为何为学”的观点,直接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易产生厌学情绪。

当前《雷达成像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的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与理论的状态。然而,雷达成像自身就是一项理论性极强的技术,如进行雷达回波信号建模和雷达成像算法部分内容讲解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大量数学推导,当整版枯燥的数学公式摆在学生面前时,厌学情绪自然容易滋生。此外,由于该课程理论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学的不扎实,就会直接造成此后内容理解的困难。这些都会再次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3) 课堂内容陈旧,显著落后于学科前沿科技。

当前《雷达成像技术》选用教材中大部分内容的共同特点即为技术成熟但理论陈旧,如80年代提出经典RD成像算法,90年代提出的Chirp-scaling成像算法等。事实上,雷达成像在学术界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技术,许多新算法、新概念层出不穷。对雷达成像及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学科前沿技术缺乏了解,直接导致了学生创新思维不活跃,难以突破现有理论,获得创新性的成果。

3 提高《雷达成像技术》教学质量的五点建议

针对上节提出问题,作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3.1 上好第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与其他传统课程相比,《雷达成像技术》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是建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兴趣、激发热情地关键一步。针对该课程专业性极强、内容抽象的特点,授课者应在第一节课安排具有极强冲击甚至震撼效果的内容。与其照本宣读地介绍SAR的分辨率能够达到哪个数量级,不如直接给学生展示一些高分辨率SAR图像,如图1所示的SAR图像,且所展示的图像最好是授课者自己的科研成果。由于现阶段国内高校这一课程的教学者绝大多数同时为SAR技术的研究者,故这一步并不难完成。同时,授课者要善用比喻与类比,将雷达、雷达成像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巧妙联系起来,如,将雷达成像与光学照相机作对比,从各个指标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雷达是一个很昂贵的高分辨率照相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揭开雷达神秘的面纱,拉近与广大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

图1 雷达图像

3.2 课堂互动讨论

《雷达成像技术》课程的学习重点是雷达成像过程的理解,雷达成像算法的掌握及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来源即为大量的理论分析、数学公式推导。因此,如何改变原有的学生被动接受模式,避免填鸭式授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传播中来,是授课者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步骤。作者认为,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应占据整个课时,应适当在每节课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如在上课的前10分钟,让一些学生通过讲解的方式引导大家复习与总结,这样即可以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同时对新的知识也起到预习的作用。此外授课过程中的节奏也要合理把握,尽量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避免连续不断的讲解和大量板书,同时,要及时的针对复杂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效果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内容,又能够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此外,在每一部分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应安排一节专门的讨论课。由教师确定主要议题,但要以学生为主角,自由发言,谈对课程的理解,分享新观点。教师最后对学生发言进行评论,梳理该部分内容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从而实现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

3.3 加强实验环节

由于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理解,属于“纸上谈兵”阶段,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难以转化为实用的技术。因此,作者认为,实验环节是该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学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受一些条件的限制,目前该课程的实验基本以点目标的仿真为主,即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将仿真的雷达回波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变为清晰的点目标。针对这一方法,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两点改革。第一,实验平全可以不拘泥于MATLAB,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感兴趣、擅长的平台,如C平台,IDL平台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提高效率;
第二,点目标仿真的模式虽然能够很严谨的验证成像算法,但适当的加一些场景仿真,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条件允许时,授课者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实测的SAR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真实雷达图像,显然对学生自身的提高更为有利。

3.4 定期综合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虽然能够对各种雷达成像算法较为熟悉,但对整个雷达成像理论的物理过程仍缺乏完整、深入的认识。学生们往往无法确定各类成像算法之间的本质联系、算法性能之间的差异、具体的算法的应用条件等,更不用说自己去设计成像处理流程了。因此,必须通过实践强化,加强学生对成像技术理解,实现理论到技术的真正转化,使学生具备自主设计成像信号处理流程的能力。授课者可设定成像所需达到的性能指标(如分辨率、运算效率等)以及雷达系统指标(如载频、脉冲重复频率等),让学生自己选择与设计成像算法,并将不同学生算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从而使学生对各种算法的优势与缺陷印象更为深刻,对雷达成像理论理解更为全面。

3.5 升华理论,引导创新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雷达成像技术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是,由于国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成像课程所授知识已近显著落后于学科前沿。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学期末时,应指导学生撰写一份该课程的技术报告。其中,调研、查新过程应由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取大量最新资料。此后,应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并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创新能力、对理论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撰写相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专利,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雷达成像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五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实践结果表明,建议中的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改善学习效果,还能够引导创新,为学科的长久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D. A. Ausherman, A. Kozma,et al.Developments in radar imaging [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84,20(4):363-399.

[2] 刘永坦.雷达成像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雷达技术;
发展规律;
宏观趋势

自雷达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诞生以来,雷达系统技术的发展已历经八十多年的时间,在经过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军备的竞赛及新军事性革命时期等一系列不同历史阶段各种因素推动,经受住了各类考验,现代雷达技术理论方法、体制机制及技术应用等各方面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十数年间,现代雷达技术所面对的环境条件、目标任务及雷达系统的研制生产支撑有关技术等情况,均出现了深刻性的变化。目前雷达技术还仍然在持续、高速地演变与发展,进而产生了诸多的新概念、新体制与新技术,便于更好地适应全球未来资源的竞争在雷达技术方面所提出的各种需求与挑战。在雷达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各国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着特定的历史时期,各类系统的体制,不同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及特定的国家与机构等方面的因素,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雷达技术发展情况,剖析雷达的重点装备与技术,划分技术发展的阶段,对雷达装备的发展脉络进行透视,并归纳和总结雷达技术的发展新的趋势。此种研究工作有效地促进了雷达技术的发展,对于雷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加强对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宏观趋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深入阐述了影响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分析了雷达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特点,总结归纳了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趋势预测,希望对于雷达技术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切实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影响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雷达技术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方式、资源及能力是推动雷达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的内部影响因素。方式因素在雷达技术的创新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而资源与能力因素的作用则次之。方式因素指的是雷达装备系统取得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包括布设、运动、构型及配置等不同的实现方法。资源因素指的是雷达装备系统在利用波形、极化、平台及频带等资源的程度。能力因素指的是雷达技术相关进步最终在雷达装备实现布设运动、构型配置及信号的产生、接收发射、处理记录等各方面功能的能力。这三种内部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侧面,对于过去、现在及将来不同时间的尺度来说,始终属于促进雷达装备技术创新与演进的潜在动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雷达技术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环境、目标及任务是推动雷达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雷达装备工作的环境、所处的生存条件与电磁场环境,及探测目标周边的环境等情况都十分复杂。除了对气象、地海的杂波及雨云等以外,雷达装备还面对着城市、山川、海面挥发及波浪等所引发的较强的杂波,必须满足各种环境条件的探测要求。目标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雷达目标在种类的构型,活动的空间,运动的特点及频谱、散射与极化等特性方面都表现得较复杂多样。任务因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雷达装备在作战的使命方面表现出范围不断扩展、多方面进行分化的走势,以便于适应信息化现代战争的需要,从容地应对各类战场威胁、完成好多种战斗任务的要求。

2.雷达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特点

2.1 具有占用更宽频谱的特点

研究分析雷达技术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有两条重要的技术发展线索与脉络。一个是占用更为宽泛的频谱资源,从而使得雷达装备纵向的分辨能力与定位的精度更高;
另一个是占用的空间谱更大,从而使得雷达装备横向的分辨能力与定位的精度更高。雷达目标的散射场所在的空间球面当中形成了空间谱,这在传统的单站,双多式基地,分布类雷达,二维与三维的ISAR与SAR,相控阵与数字阵,分布式的相控阵,以及将来立体网络式的雷达,都能够从空间谱的球面当中找出相应的形态。

2.2 具有探测方式从低维度演进为高维度的特点

雷达装备系统维度集中体现为其观测的视角覆盖、探测器构型及信号的空间维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其基本的规律是从少而多渐进式地进行演变。此外雷达装备系统在资源的消耗方面出表现出逐步增多的发展走势。雷达装备系统在通道的构型、观测的视角及信号的维度等三方面演进的不同层次,已经成为对雷达技术划分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依据。

2.3 具有发展的节奏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与制约的特点

雷达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始终深受环境、目标及任务三种外部影响因素的约束与牵制;
此外,雷达装备的方式、资源及能力等三个内部的影响因素,由于涉及到对雷达装备的可行性与认识程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雷达技术的发展整体节奏的、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

3.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趋势预测

笔者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

在此阶段当中,由机等装备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到两次世界大战当中,人们对机进行远距离的探测与报警功能的需求十分迫切,这样就大大地促进了雷达基础理论、技术及装备系统的发展。此阶段主流雷达的特性为单一视角的点状式布局、单一探测器的构型及一维的信号处理。

3.2 第二阶段为1960-1990年之间的三十年

在此阶段中,同雷达装备有关的各类基础理论与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速度的喷气式飞机,中程远程的导弹及军事卫星不断涌现且广泛应用到冷战时期军备的竞争之中,促进了雷达技术继续得以快速地发展,大规模地用到相关军事领域当中。此阶段雷达装备的特点是一维的多视角式布局、多种探测器的简单式构型及二维的信号处理。

3.3 第三阶段为1990-2040年之间的五十年

在此阶段中,多次发生了一些高科技的局部性战争,标志着信息化主导、精确远程打击的新型军事变革时代已经到来。此阶段雷达装备的特点是二维度多种视角的布局、多种探测器的共形式构型及多个维度的信号处理。

3.4 第四阶段为2040年之后的五十年

这是雷达技术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数字共形相控阵式雷达,双多基的SAR与三维的SAR,以及扁平式多站网络化雷达等新型的雷达装备将会列装,并且接受战场环境的实际检验。此阶段雷达装备的特点可能会是三维度多种视角的布局、多种探测器的复杂式构型及高维度的信号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分析雷达技术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能够进一步明晰雷达技术的发展深化规律,深刻认识雷达技术的前沿及未来走势,可以为雷达技术的长期规划的筹划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雷达技术发展问题的研究工作,适时分析和认识雷达技术演进的规律,总结归纳其发展的趋势,展望推演雷达技术的发展远景,选择其重点研究与分析的方向,从而使得雷达技术研究领域对于发展的主流与前沿、现在和未来等情况能准确地进行把握,为明确雷达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制定长远规划,进而推动我国雷达技术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曼青.数字阵列雷达及其进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1).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单脉冲雷达;
干扰;
雷达对抗;
仿真

1.引言

在未来的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舰载电子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的发挥,面对现代雷达采用频率捷变、旁瓣对消和匿影、脉冲压缩,以及多普勒滤波等多种抗干扰措施(ECCM),使作战飞机的自卫干扰或远距离支援干扰效果大为降低,甚至完全失去作用。现代雷达多采用单脉冲测角体制以实现高精度跟踪,因此研究对抗单脉冲雷达的技术成为军事迫切需求[1]。

针对单脉冲雷达通用的角度欺骗干扰样式[2][3],一般有三种,交叉极化干扰、交叉眼干扰和非相干干扰,它们可以有效干扰单脉冲测角雷达的正常工作,本文主要研究交叉眼干扰对单脉冲雷达的干扰技术。

2.交叉眼干扰模型

3.对交叉眼干扰的计算机仿真

仿真条件:设飞机位于雷达的正北方,初始距离为60km,飞机往正南方向进行突防,速度为,飞机进行自卫式干扰,干扰机转载机两翼上,两干扰机之间的距离,其中一台干扰机对信号进行移向,两干扰机的转发增益分别为,(b~1)。我们只考虑角度的偏移,忽略转发延时造成的距离迁移。飞机的真实航迹和飞机发射干扰信号时雷达测得的航迹如图4所示。

4.结论

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得到交叉眼角度欺骗干扰策略:

1)干扰机数:一部携带两个相干干扰源的干扰机,或两部相干干扰机;

2)干扰样式:交叉眼干扰;

3)干扰机位置,干扰功率的确定:此时干扰机位置即干扰距离、干扰角度(两干扰源对雷达的角度)。两个干扰源须分布在单干扰源能使雷达偏离的最大角度范围内;

4)两干扰信号相位的确定:两干扰信号在雷达天线口面处须稳定的反相;

5)干扰频率的确定:对准雷达频率;

6)干扰天线方向图:在雷达位置先验已知的情况下,干扰天线波束指向雷达位置。

5.结束语

本文从对抗单脉冲雷达的交叉眼干扰数学模型入手,研究了交叉眼干扰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电子对抗仿真条件,对干扰机针对单脉冲雷达实施交叉眼干扰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干扰机实施交叉眼干扰的干扰策略,对实际研究对抗单脉冲雷达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avid L.Adamy.电子战建模与仿真导论[M].吴汉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王慧萍,张友益.一种交叉眼干扰技术实现的新方法[J].舰船电子对抗,2007(6).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师出名门,花香自苦寒来

“早在本科毕业设计时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了雷达目标识别,这个方向是我的导师保铮教授替我安排的,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逐渐了解到雷达目标识别是一个很小众的科研方向,研究起砗苣眩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保老师的团队中没有老师专门去负责。”杜兰说。

已至耄年的保铮教授是我国雷达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据了解,雷达目标识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美国列为国防关键技术之一,这意味着它是关乎一个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技术范畴。同时涉及雷达目标识研究的问题,也一直都是学科中难啃的硬骨头。

因为雷达目标识别是一个交叉方向,除了传统的雷达系统、信号处理之外,还涉及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要通过回波特性分析目标属性。而对于虚假或伪装目标的识别,人们要确定一个基准的门线,以区别判断真实目标与虚假或伪装目标。

“硕博学习期间,我集中研究了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分析和统计建模。保老师一直很强调物理概念,所以,我们的研究在结合雷达回波特性方面是很有特色的,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国际论文。”杜兰说。

据悉,杜兰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但获得博士学位仅仅是迈入研究难题领域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还特别需要具备最新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面的知识。

“出于这个原因,2007年9月,我前往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学习。我所在的Lawrence Carin教授研究小组在有关统计机器学习方面在国际上很有名气,我在该小组做的是基础的贝叶斯统计机器学习研究。”杜兰介绍说。

在杜克大学,学校有一项“Safe Ride”的福利,就是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晚上可以免费送住在附近的学生、博士后回公寓。那时候杜兰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甚至三四点,独自一人叫SafeRide。时间长了,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司机认识了她,经常在回家的路上和她聊天,问关于中国、关于科研工作的问题,还说到做科研工作非常辛苦的事。回想起这段小插曲,杜兰印象很深刻。

国外学习交流进修回国后,历经十多年攻关,杜兰带领研究团队在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高分辨回波统计识别框架,对应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统计建模的识别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识别方法,更适合于雷达目标高分辨回波的特性,在应对噪声、干扰和在线建库方面都更具优势。

此外,为了使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杜兰也是最早将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的学者,重点解决了小样本学习和噪声稳健两个关键性的工程应用问题。相关成果不仅在雷达目标识别方面受到关注,在贝叶斯方法理论研究、图像处理、生物信号分析、智能交通管理等其他应用方面的论文中也多次被引用参考。

“雷达目标识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系统工程问题。”在谈到团队项目获奖情况时杜兰介绍说。

“我们在国内首次将目标分类方法应用到了型号雷达系统中,实现了雷达目标识别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个技术理论方法的实用化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理论研究时,可能环境的设置都比较理想,但是在工程应用中,实际的系统环境、有限的系统资源和时间分配都与实验室环境不同,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目标识别的功能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调试,这才是在应用中最大的困难。这个获奖的项目如果从初期的理论算法研究开始算起,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大概有15年的时间。”杜兰说。

杜兰所在的科研团队完成的雷达目标分类技术项目获得了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提升我国现有装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了解,当时因项目需要,杜兰和研究生在一年内需多次去外省某地处理数据,最长的时候要待近1个月。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她只能多次往返西安和外场地,行程最紧的时候一周要往返两趟。

学高为师,传承西电学风

“谈不上成就,只能说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要十分感谢保铮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保老师教会我最基本的科研方法,首先是物理概念,其次才是数学算法,还有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做科研的严谨和仔细。”谈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杜兰十分谦虚地说。

杜兰认为,对物理慨念的理解很重要!“博士学习期间,保老师通过实际案例的教导使我明白:数学算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物理概念,只有牢牢把握住要解决的物理问题,才能用对、用好数学算法。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延续坚守的一种研究理念。”

谈到培养研究生的体会,杜兰表示:“首先要严于律己,以我为表率,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
其次是对科研能力和严谨科研作风的培养。”“延续着保铮老师对我的教导,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从物理层面把握新方法、新概念,不用一味地陷入算法和数学推导。”

杜兰也重视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将保铮院士当年一字一个标点修改自己论文的做法用到了她自己的学生身上,帮助学生形成标准、规范的写作习惯。据悉,她的团队一直有着坚持读文章、定期做工作汇报和讨论组会的传统,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报考研究生选择导师时,看到杜老师的介绍,对于如此年轻的老师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感到很震撼,也因此报考了杜老师的研究生。然而上了研究生之后感到更加震撼,因为感觉不管我们多早来实验室,杜老师都已经坐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了。”来自学校电子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刘彬说。

“我非常重视专家在评审和答辩时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不仅在当时会思考回答,事后我也会反复琢磨,我认为这些专家是在帮助我把握自己的科研方向。而相比于称号和奖项,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杜兰说。

“我感觉科研工作贵在坚持,学习和研究雷达目标识别问题很难!一些同学、朋友和学生也问过我,女生做科研工作是不是太苦了?对我而言,雷达目标识别这个研究方向很重要,而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因为喜欢这个学科,对于难题我不会放弃,我有信心攻克它并能做得最好!不觉得有多苦。”杜兰坚定地说。

从一个西电小女生到今天的中国女青年科学家,杜兰每一步前行都是迎接挑战的结果,一个个成绩的背后都是学术创新力量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的攀登。

雷达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
课程改革

一、改革思路

《航空雷达检测技术》是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航空雷达维修工程专业任职岗位课程中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课程,是航空雷达维修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生长干部学员掌握任职岗位所必需的雷达检测理论与技术知识,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装备性能检测能力的重要支撑点。结合《海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相关内容,《航空雷达检测技术》课程旨在使学员形成利用电子测试仪器完成雷达设备的定检工作的能力,根据测试的性能指标对雷达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的能力,培养学员自学新型检测仪器的能力,为到部队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教学施训改革的思路是:以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生成为着力点,以航空雷达检测模块化教学为重点,充分利用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员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采取教员搭建平台、设置问题和全程指导,学员分组自学、讲解演示和共同讨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目标

本课程改革遵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构建公平公正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任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改革目标有:

(1)搞好顶层设计,构成科学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2)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2)优化任职教育教学内容,开展互动教学;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4)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状分析

(一)部队任职岗位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分析

航空雷达维修工程专业任职教育教学对象经过专业院校培训后的第一任职岗位为海军航空维修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职务是地勤雷达师。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从事航空雷达装备的安装拆卸、日常保养维护及进行质量把关;
通电检查及进行质量把关;
性能检测、调整及进行质量把关;
故障分析、判断、排除、修复及恢复装备固有性能;
对维修手段进行一定范围的技术革新;
对所属人员进行带教;
新技术、新装备学习改装;
进行职责范围内的技术管理等。因此,本专业的岗位任职主要应具有“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装备技术管理能力、装备技术革新能力、装备信息处理能力”等四项能力和“机务、专业和拓展”等三项岗位素质。

因此,《航空雷达检测技术》课程作为航空雷达维修工程专业任职教育的一门重点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不但应有了解性、理解性和应用性知识内容,更应突出专业任职所需的操作性、迁移性等检测能力的培养。

(二)本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灌输式的学习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改革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理念,优化理论考核题库,完善实践考核题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在考核过程中强调学员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考核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四、改革热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员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生长干部学员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应具备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结合本课程特点,对学员应重点培养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施训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现代雷达检测技术”的讨论和交流,注意引导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对学员进行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学员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探索新科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会学员的学习方法,组织学员进行讲解演示、参与讨论、案例分析,教员负责提供相应资料,设置思考题,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点,增强学员实践工作能力。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实践教学以《海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200小时定检内容为标准,要求熟练掌握雷达设备定期检修各检查项目的技术要求与检查方法;
熟练掌握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实践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3-5个人为一组,以实验专题的形式组织,提高实验效率,充分发挥实装实验室的作用。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互动教学

以培养航空装备岗位合格人才的目标为依据,适度增减课程内容;
以“适应需求,贴近海航部队、贴近航空装备、贴近保障需要”为原则,围绕雷达检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案例式、交互式教学;
以介绍检测方法为目的,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着现代雷达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航空雷达设备的更新而变化,把最新的雷达检测技术和新型检测仪器反映到教学中;
由于航空雷达设备种类、型号繁多,为使学员建立航空雷达设备检测的整体概念,要以雷达信号参数的检测为主线,教学重点为运用专用仪器检测雷达信号参数的技术和新装备配套的先进的诊断仪器进行雷达信号参数检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针对雷达信号复杂、系统庞大,应注重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交联关系及雷达检测技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应考虑课程特点、教学目的、学员实际情况,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们确立民主型师生关系,此关系有利于教员与学员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进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教员精讲

在n堂中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部分要精讲,比如对航空雷达检测技术基础、数据域和航空总线检测、航空雷达自动测试模块等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要给学员讲精、讲透。

2.自主研究教学

教员提供相应资料,学员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航空雷达检测仪器的原理、功能、使用方法,消化吸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演示,学员和教员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展开讨论,让学员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让学员补充和纠正。教学在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倡导教、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3.案例讨论教学

教员根据海军航空兵部队雷达装备的故障统计,精心准备故障检测案例,案例教学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个学员既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别人的意见。每个学员在讨论前应当熟读案例,掌握案例所描述的基本内容,形成自己初步的看法。课堂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员对学员在整个案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讨论过程以学员积极讨论为主,教员穿插引导为辅。通过讨论,把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路,以文字形式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推荐访问:论文 技术 五篇 雷达技术论文【五篇】 雷达技术论文(精选5篇) 雷达技术论文3000字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