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论文【五篇】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可以称为人文阶段,这一时期很重视人文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主,简称以文为主的时代。到了19世纪末,中国传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素质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人文素质论文【五篇】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可以称为人文阶段,这一时期很重视人文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主,简称以文为主的时代。到了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显露无疑。第二阶段,自科举废除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05———1950年左右),是古今中外文理大融合的时代,简称文理融合时代。这是一个大师辈出、成群而来的时代。以西南联大为代表,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没有被超越。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可以说是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打下的。第三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1953———1990年左右),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理为主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发展但没有大创新的时代。第二、三阶段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引进、移植得非常成功,对改变中国的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重理轻文的遗憾。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0—),这是一个回归文理融合时代,就是把前三阶段教育的缺失加以整合,把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新的教育阶段。纵观5000年的教育史,中国的教育模式走出了一个巨大的“之”字形,即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哲学过程。在科学史上,凡是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没有一个不是文理兼通的人物,比如笛卡尔、牛顿、高斯、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等,这些人都非常爱好文学,有的对诗歌、音乐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具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的创造性成果也都闪烁着美的光辉。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化素质、人文底蕴是很难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爱因斯坦于1952年10月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只教授一门专业知识是不够得的。因为如此学者只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而非具备完整的人格。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而非仁人君子。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些宝贵经验,只能在与老师日夕亲炙时学到,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理兼通的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在总结自己的《研学之乐》中说:“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复古,重新接受希腊文化真与美不可分割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和感情是极为充沛的,古人的人文情怀厚如高山、深如大海。若今人能够回复古人的境界,在科学上创新当非难事。”

二、文理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笔者教授的专业课中有人文训练的任务,包括二项内容:一是从专业课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二是从专业课中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每一章上完之后,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都有这样的训练。科学与人文本是一体两面,没有天然的分界。以物观物是科学,即人站在局外观察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就是科学;
以人观物就是人文,即人在局内观察物质世界对人的利害关系,或者人以超然的诗意欣赏、学习、效法物质世界的道就是人文。《老子》一书的全部智慧可以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圣贤智慧都是从自然世界中悟出来的,此乃人文训练的哲学依据。美国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所谓人文学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部长宫向阳认为:“教师能够并善于将专业学科知识中蕴藏的价值理念、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构建其人生信念的科学理性的基石。”杨叔子院士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涵、意义和路径,路径之一就是“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笔者的人文训练模式正是践行杨院士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自然科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德育教育和通识教育。”所以,在理工课程中培养人文素质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文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意义

以笔者主讲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为例,人文训练的总原则是:要求学生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提炼出一种概念、逻辑或规律,可以上升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入人的心灵、思想、伦理道德、精神境界、社会生活的层次。从生物化学或者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王德峰教授认为:“应当充分理解任何专业教育,只要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一切知识最深刻的基础总是思想和智慧。在这里,我们无疑可以看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致性。”笔者总结了自己从教十余年来对教育的思考,特别是近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了“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理工课堂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哲学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哲学就是关于思维拐弯的智慧之学,思维能拐弯就没有接受不了的新知识。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因此,用哲学辅助教学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辅以文史哲知识,文理结合、以文解理、以哲释理,把哲学的普遍性原理与具体知识相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普遍性原理中加进具体丰富的个性知识材料,让学生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总之,“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进入到人文哲学层次,使学生感觉专业知识是如此的具体形象,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离自己如此之近,和自己关系如此密切,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自然科学的某个具体专业知识点出发,切入到人文学科、价值领域,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宇宙的奥秘,体悟人生的智慧和道理。人文科学是理工课程的味精和维生素,不能缺少。专家认为,一个好老师还应该是一个调味大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果不是色香味俱全,也难以引诱食欲;
同样的,有用的知识如果不能以生动、活泼、有趣形式传授,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者范黎波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是考试和学分导向,而非能力与素质导向。一言以蔽之,学业、就业、立业是严重脱节的。学业起步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的启蒙老师;
结业后,从事与自己大学专业不相符的行业,干非所学;
从高等教育过程看,现在大学没有建立起学者、学生、企业家共享的知识平台,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有的理论甚至就是‘简单的实践问题复杂化’。更严重的是大学没有营造一个科学工程和人文艺术交流的平台,导致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等各用自己的学术语言解释问题,科学家缺乏想象力、艺术家缺乏创造力,学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得不到艺术的熏陶。”本教学模式摒弃闭卷考试、放弃学分导向,选择兴趣、能力、素质导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得到艺术的熏陶。

四、学生人文训练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有关人文训练的实例,限于篇幅,选择两例。

(一)从人体的物质循环看“天人合一”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开放的系统总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人之初,受精卵”,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就一刻不停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的生命发育过程是与母体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出生之后,直接与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千真万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生物体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据估算,一个人(以60岁计算)在一生中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相当于60000kg水、10000kg糖、600kg蛋白质、1000kg脂类。“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不是佛教戒律所能禁止的。人只要活着,终其一生,每天都要摄取,向大自然借贷一部分物质,同时通过排泄每天向大自然返还一部分物质。假定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平均体重为60公斤,那么大自然就有如此多的物质在如此长的时间以你的生命形式存在。只有死后才彻底返还大自然,偿清这笔债务。死后尸体火葬,C、H、O、N等轻元素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氮等气体返回大气,P、S、Na、K、Ca、Mg等重元素化为骨灰返回土壤。死后土葬、天葬,尸体腐化,组成人体的元素同样以上述两种方式回归大自然,只是过程漫长一些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与天地同在、和宇宙一体。这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科学的角度、从人体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到的“天人合一”。

(二)核酸的人文启示

核酸是四大物质(糖、脂、蛋白、核酸)中唯一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在自我复制过程中,若发现有错误会自行校正修复。修复完毕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在这里把DNA比作党中央,若DNA的复制过程出了差错,也就是党中央的方针出了差错,若中央的错误方针到了地方,地方政府会错误地执行;
倘若中央有自我监督的意识,发现自己执政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然后再施行正确的方针,这对人民群众来说就是福祉。如果DNA能纠正复制过程中的差错,就能使后面的转录与翻译正常进行,减少了细胞受到伤害的几率。这个道理不论对细胞或者分子来说,还是对于一个领导集体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宜从中汲取训诫和思考。核酸是生命遗传物质携带者,掌握着生命体中各种重要的信息。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生物体形成了以核酸为中心的遗传规律,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有的物种都是在继承上一代基础上再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变,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而来。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看似偶然的推论其实是必然的结果。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朝代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势必有新的力量来终结它,制定新规则,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以,生活中不要抱怨种种不平,抓住偶然的机遇就会获得必然的成功。遗传是必然的,变异是偶然的。一个物种总是继承上一代的遗传信息,学会生存的本领。同时,在自己的这一代,如果遇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突变以适应环境而求得生存。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演绎展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总是反复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不能凭空发展,是在现有的自然空间、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是继承、遗传、稳定。但是,当社会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阻碍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时,就需要改革。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团体机构总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马克思才说:“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是在其上一代人为我们创造的社会物质基础上生存的,同时又为下一代人的生存创造物质基础。”所以,马克思又说:“历史不过是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过程而已”。

五、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方小明说:“在‘知识、思维、人文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三项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知识训练是基础,思维训练、人文训练是延伸;
基本知识理论不弄懂吃透,后两项训练无法顺利展开。反过来,当理解知识遇到困难时,借用思维训练和人文训练可以轻易突破学习障碍。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学生苏寒剑说:“人文训练是加强版的知识训练和思维训练,是本次教改的升华”。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免疫学知识理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从免疫学中体悟自然科学的真与美,体悟人生宇宙的道理,体悟老子的绝世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训练中,学生反思自己、班级、院系、学校、社会、国家、民族、世界、天地,真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经过此项训练,学生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将会成为有理想、有责任、脚踏实地的人。学生余鑫辉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竞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拥有一席之地。知识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人文思想应该始终贯彻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人文训练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将知识与哲学等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精华。人文训练的过程就是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学生张进说:”应该在所有科目上采用这种新的教育方法,最终能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知识训练让我把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深。思维训练让我把知识学活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环节能教会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活。人文训练让我悟出了许多平时不能明白的人生道理,也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老师的评语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透彻地领悟人生哲理。通过这学期的课改体验,我体会到全新的教学方式所散发的巨大魅力,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所以,我希望学校能推广和实施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各个院系、各门学科,让更多的人受益。“

六、结语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政治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在秘书人员素质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诸多素质中的核心,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有力地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秘书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志。秘书人员政治素质构成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基本要求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要求是注意加强组织纪律性,与党中央和单位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同志曾指出:“我这里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为什么一定要秘书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呢?从客观上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正集中力量妄图使其“和平演变”的战略也能在中国得手。从国内情况分析,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资产阶级那套政治观点、腐朽文化也会乘虚而入。从主观上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条件下,一些文秘人员容易产生埋头文秘业务和日常事务而忽视政治的倾向,美丑不辩,认为只要能搞到钱就是本事,什么政治学习、思想品德修养等都不屑一顾,只要能捞到好处,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此,就必须突出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分清基本界限,譬如: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崇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等。所以,秘书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路线健康发展,不断取得成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做“忠诚服务、自愿奉献”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型秘书人员。

二、具备能适应发展的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包括综合知识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这是因为秘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既有政务,又有事务;
既有政治、经济,又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种工作性质特点决定了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胜任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时代、智力时代、信息时代,进入了以知识为真正资本和首要财富的知识经济时代。崭新的时代对秘书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挑战。秘书人员在辅佐领导制定决策时不仅要善于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且应善于汲取各种方案中的优点另组更佳方案。在实施决策时,还要综合而灵活地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实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和协调。秘书人员经常面对方方面面的事,接触形形的人,没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是困难重重寸步难行的。除了掌握专业上的秘书学、档案学、信息学、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在社会科学方面,首先应该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懂得并能运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此外,还应学习、了解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软科学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方面也应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当今世界各种学科都处于分化、交叉、整合同时多向发展之中,没有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无法深谙专业知识,即是说,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层次越高的人,其知识金字塔的底座必须越宽大。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对信息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秘书人员,很有必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国家公务员外语等级考试早已开始实施。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已对所有公务员提出学会英语的要求。切实掌握一门外语后,不仅便于直接获得国外信息,而且通过对比就会加深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领会,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赶超世界水平的自信心。总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越是高层的秘书人员,越需要广博而精湛的知识。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秘书人员,还应学习相关科学的基本原理,并且善于进行创造性运用,具有高瞻远瞩、发扬民主、博采兼容、集思广益、多谋善断、协调有方、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具备能胜任艰苦工作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体能。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均以身体为载体。应该说,身体素质是根本的素质。一个人尽管思想先进、品行高尚、知识渊博、心理健康、富有才能,但如果体质欠佳甚至体弱多病,那就力不从心,只能空怀壮志而已。不少优秀人才英年早逝,总使人们泪满襟。列宁说得好,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文秘人员必须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通过身体活动和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体力和智力的潜力,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鉴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大环境和公务员本身的素质要求,一些发达城市已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把体质测试列入公务员年终考核的内容。毫无疑问,身体素质也同样应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秘书人员从事的是一个特殊岗位的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起来超强度,超负荷。既要费脑筋,又要出力出汗。当然,不能仅仅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出发而要求文秘人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整个世界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以人为本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不仅要生存,更要享受和发展。对于文秘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总之,和谐社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知识、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薛君.秘书工作浅议[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7,(02).

[2]曹继梅,郭建国.怎样做好秘书工作[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5,(06).

[3]赵映诚.秘书工作如何运用系统科学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3).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多数实验课都是两个小时。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实验,但往往是被动模仿,没有时间深入地去理解实验的原理,而且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实验的理解、反应速度等都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因人而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原理难理解,用到的仪器设备较多,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如果实验室开放了,课前学生进实验室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进行必要的熟悉和了解,那么上课时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的重点上,思路明确效果就会好多了。这样学生成为了主体,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为主导。

从形式上来讲[2]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深层次来讲,是指提供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实验内容一般有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做一些相关的、感兴趣的其它实验,课堂实验完成质量不好的同学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故知新,既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加强实验室开放,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

跨入21世纪,我们的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历史对现代化的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新的、高层次的。物理实验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的。而培养学生的能力[3],不仅表现在会用仪器设备、会做实验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面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社会形式,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各高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在不断调整,实验课时仍然显得紧张,不够用。学生在课堂没有时间去做较多的实验,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解决这一矛盾,加强实验室开放势在必行。

开放的实验室使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另外要保证开放的效果和质量,实验教师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钻研的环境,又要做到结合专业实际,积极引导,妥善管理,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通过大量的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为自己进入社会增加了一份竞争力。

3加强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但也贯穿着素质教育。因为人才的内涵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而不仅仅是知识量的迭加,所以高等教育的重点由传授知识转入提高素质是历史的必然。实验室的开放保证了学生对研究性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究[4]。

设计性实验课题一般是由实验老师根据学生已用过的实验仪器综合自己掌握的实验测量方法来出题,也可学生自己立题,从实验准备到实验结束的全过程,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作必要的咨询和检查指导。遇到问题时,需要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因此设计性实验过程既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锤炼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手段。

综合性实验是学生知识的拓展以及难度的提升,注重现代科技知识、技术的融入,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讨论,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既巩固了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了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优势。而实验室开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长时间接受这方面培养和锻炼的场所。

实验室开放既不限制实验内容,也不限制实验次数,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它消除了传统实验教学让全班学生按规定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齐步走”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收获。因此,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优势,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特色办学的理念,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素质,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进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J].大学物理实验,2004,17(3):89-90.

[2]贺水燕.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究[M].2006.

[3]史贵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变革历史及其启示[J].大学物理2001,20(2):28-30.

[4]杨水其.大学物理实验的研究性教学[J].创造教育,2002(4):24.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一、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时限极其严格的一个术语。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仅从会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三大意识”。

1、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随后,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厂制度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处理凸显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以对外报告为专职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报告为主旨的管理成本会计。在最近几十年内,由于人们对物价变动、企业破产、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税务等因素高度关注,使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分化出通货膨胀会计、清算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等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系统完整的会计体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社会保险业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又产生了国际会计、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等。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贝尔考依教授针对现有会计存在的局限性和会计使用者对更多、更新信息的需要,写了《会计未来趋势》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①社会经济会计。它主?谴雍旯劬玫慕嵌壤捶从澈图屏科笠稻没疃陨缁岬挠跋欤荚谡媸捣从衬程囟ㄆ笠刀陨缁岬墓毕祝约八陨缁嵩鹑蔚穆男星榭觥"谌肆ψ试椿峒啤4郴峒撇嘀赜诙晕镏首试春筒莆褡试吹募萍郏鍪恿硕云笠底畋蟮娜肆ψ试吹募萍郏嗣植拐庖徊蛔悖肆ψ试椿峒票厝挥υ硕"鄄ㄗ时境杀净峒啤F笠嫡加玫淖式鹜ǔS辛礁隼丛矗凑褡时竞筒ㄗ时尽O钟谢峒浦蝗啡险褡时镜某杀荆蝗啡喜ㄗ时镜某杀荆坪踉擞貌ㄗ时臼俏扌杌ǚ汛鄣模馐且桓鲅现氐奈笄"芟纸鹆髁恐苹峒啤U庵只峒撇唤黾锹加肽郴峒破诩涞南纸鹗罩в泄氐幕峒剖孪睿ㄏ纸鹬苹峒疲布锹加上鬯鸬娜饲坊蚯啡说南纸鹆髁浚ㄖ赣κ照士畹氖栈睾陀Ω墩士畹某セ埂ㄔ鸱⑸苹峒疲O纸鹆髁恐苹峒剖墙纸鹬苹峒坪腿ㄔ鸱⑸苹峒迫谖惶宓幕峒坪怂阆低场=⒄庵只峒浦频母灸康模谟谙蚱笠道婀叵等颂峁┧窃诰霾吖讨兴匦璧南纸鹆髁啃畔ⅰ"莶莆裨げ獾谋啾āF笠挡莆裨げ獾谋啾ㄖ饕嵌云笠档牟莆褡纯龊陀芰性げ狻K孀诺缒缘钠占昂驮げ馊砑目ⅲ岣吡嗽げ獾淖既沸浴⒔档土嗽げ獾某杀荆蛊笠涤锌赡鼙啾ú莆裨げ庾柿稀"薇嘀圃鲋当ǜ妗2簧倩峒蒲ё胰衔衷诘摹熬焕泵嫣荒苷嬲?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我们姑且不去评说贝尔考依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会计从来不会停滞不前,总在不断衍生和翻新。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2.创新意识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阶段。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给它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撮其要者,胪列三个事例:

其一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使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可以使一家处于发展颠峰的企业一夜间跌入谷底,彻底丧失再发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对。传统会计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这一模式对于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有形资产的流动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专利权、专营权、版权、技术秘方、商标权、品牌权、商誉、回避竞争协议、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无形资产的揭示则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不能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

其二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已由第一代(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迈进。在这一阶段,一种新设计的金融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如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顶”、“保底”、“加圈”、“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之类,还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和通货膨胀类衍生工具。这些新创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报酬;
反之,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灭顶之灾的倒闭、破产。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其三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现有会计模式仅局限在帐户左方记借,帐户右方记贷;
仍利用三个世纪以前发明的反向抵减技术来实现会计信息中的正、负数表达;
仍运用纸张、笔墨加算盘等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显而易见,这种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产生、文字、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为技术基础的,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技术基础,容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3、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这当然离不开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会计国际惯例,引进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

1、通晓专业理论

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鉴于目前财会队伍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我拟将会计专业理论分成几个层次,并依据这些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的远近,提出程度有别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会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具体来说,主要有逻辑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取感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和经验方法。它是一个由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方法的有机体系,是更有本质的理论。它对于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术巧。只有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同志来说,对这些方法也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因为这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工作。

第二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的质的规定性的,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费用、资金、营运资金、会计报表、合并报表、存货、递延资产、制造成本等。二是会计工作质的规定性,如会计本质、会计属性、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地位、会计任务等等。这些是最为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构成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会计发展理论是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从不同时期会计环境与会计实践、会计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的关于会计进化规律性的理论。比较会计理论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到的系统知识,其内容涵盖比较会计的概念与形成基础,比较会计的内容与方法、结论与建议等等。会计基本理论与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其中会计基本理论是主体,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是支撑,三者辩证地统一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财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学习这些理论,力争熟悉这些理论。因为这些理论是从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会计的一般规律。财会人员熟悉了这些理论,能够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此其一。其二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密切。会计实务必须得会计理论的解释和说明,才能得以继续维持;
而会计理论也只有在解释和说明会计实务中得以验证。譬如,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业务是财会人员经常要处理的会计实物,正确处理跨期费用是均衡各期费用,正确如实计算成本的需要。之所以需要处理摊提业务,我们可以用继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给予解释和说明。为了考核各期的经营成果需要分清各期的费用,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标准来划分各期费用,已付但应由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要列为待摊费用,预计将要付出的费用应由发生之前各期负担的,要预先计提。财会人员熟悉会计理论,用理论对这两类实务作出解释和说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业务处理就不再是随意的、盲目的了,而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了。

第三掌握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应用理论是研究会计工作量的规定性的理论,它主要研究会计工作的运行规则及完善问题,对会计实务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会计应用理论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是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的完善问题:二是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的存废问题。会计应用理论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具体化,是联系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应用理论与会计实务联系最密切、关系最直接、应用性最强的理论,而且包含许多政策性规定,对此,财务人员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熟悉阶段上,而要达到准确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2、善长计算机操作

笔、纸、算盘是传统会计工作的“老三件”,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这“老三件”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进入历史博物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络的开通,预示会计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的一场革命。事实上,电子计算机现在已部分地取代了笔和算盘,估计在财会工作中完全实现计算机化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尽管不少财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的普及培训,但成效不宜高估,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用计算机打字和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水平上,与财务工作计算机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财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并能针对本单位、本企业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制程序、存储信息,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这不是过高的要求,而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同现在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能运用笔记帐、利用算盘算帐的基本技能一样,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能当财务人员,可以说,这是关系到财务人员的“饭碗”、“椅子”和“票子”的大事。

3、能用外语交流

人文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存下以下问题:

1.人文素质课程课时有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表现,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只能不断的加强不能削弱,由于总课时的制约,人文素质课程课时受到很大局限。而且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进入大学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这势必压缩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课时仅仅占到总课时四分之一不到。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列入必修之外,其它人文类课程大多归为选修课之类,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授课,动辄几百人一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从重视程度、授课效果、学习兴趣等来看,选修课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而且人文选修课成绩一般不列入奖学金的考核范围,学生在选修课中迟到、早退、玩手机、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尽管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开设人文讲坛、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经常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但这些活动数量少、组织不力,效果差强人意。

3.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高

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在道德情操上,尽管很多学生都具有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美德和责任感,但大多停留在认识上,实践效果不好,大学生说脏话、打架、男女朋友行为不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攀比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由于长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奉行实用主义,金钱主义至上,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三是综合能力欠缺。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应用型本科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行其道,应用型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比较熟稔,但在适应环境、人际沟通交流、抗压能力建设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简单的通过硬性规定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理工类院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来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占总课程的比重在60%以上,也是应用型本科生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授课中有机的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给学生介绍该专业学科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等,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高校的必备课程,是其它课程的领头军,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有两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用两课来替代人文教育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配套的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设置,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哲学、法律等多门类的人文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同时加大对人文选修课的管理,通过教师专业化、管理正规化和考核正常化等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人文素质课程,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学习与探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氛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所大学都经历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坎坷,每所大学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特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各自的校徽、校歌、校训等进行精神文化建设,而不是将其停留在口号上,通过佩戴校徽,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充分发挥这些代表校园精神与内涵的符号的作用。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前景等,将校史教育放到正常的教学当中,通过校史陈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模拟发展历程、理论讲述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校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校史的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学习是高校的主要活动,学术文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尤其在专业研究氛围紧张的应用型大学,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成积极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专心科研的品质;
设立学术文化节、学术交流角、成果奖励机制等提升学术氛围;
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枯燥的学术科研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教师自身人文意识不强、人文素养不高,很难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物质主义的熏染下要恪守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坚守学术伦理和道德,维护师道尊严,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学术修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举一反三、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应用型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级培训和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优化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等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三、结语

推荐访问:人文 素质 论文 人文素质论文【五篇】 人文素质论文(精选5篇) 人文素质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