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心得体会【五篇】(全文完整)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是幼儿百种语言中的一种,一支笔和一张纸,在幼儿手上就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形象,幼儿用简单的线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教学心得体会【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幼儿 绘画活动 快乐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是幼儿百种语言中的一种,一支笔和一张纸,在幼儿手上就会出现千变万化的形象,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描绘他眼中的世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绘画的确是幼儿自我认识世界、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何克服现实绘画活动中,教学模式固定死板单一、重创作结果、忽活动过程情感体验、以角评价幼儿画等现象,我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进行了快乐绘画教学实践,与幼儿一起体验快乐启迪、快乐画画过程的乐趣,尽情地、自由地释放心中情感。

一、从幼儿最喜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对象中,生成绘画的内容,尊重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对自己喜爱的、熟悉的对象表达的欲望是十分强力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确立幼儿想画的教育内容,进行有目的教学活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中班的幼儿第一次绘画教学中,原先计划画太阳的,但当我征求幼儿的意见问幼儿:“今天小朋友们想画什么、最喜欢画什么”时,每一个幼儿大胆地讲出自己想画的东西,许多幼儿争着说:“画海宝、画海宝”,我被幼儿对世博海宝的喜爱热情感染着,及时打开电脑调出各式各样海宝的画片,确定本次绘画活动的内容。由于是幼儿画自己最喜爱的、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幼儿在整个绘画海宝的过程中,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当自己画的海宝展示在欣赏区时,幼儿快乐无比,争着指给伙伴看自己的作品,讲述画的海宝有趣的事情……

二、用夸张、拟人化的肢体动作、表情,表现绘画对象不同姿态、情绪,丰富幼儿直观感受,诱发幼儿的“心灵感悟”,充满对画画的激情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死板单一的绘画内容不喜欢,不能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在绘画教学中常用夸张、拟人化的肢体、表情表现各种造型、情绪。开拓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感官经验,我常把示范当作一种表演,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绘画创作活动。

如:“画大树”,我会将身体当树干,双臂当树枝,表现出多种不同树干、树枝的姿态,风吹的树、挺拔的树、弯腰的树等;
如“画调皮的小猴子”,我会扮成猴子做多种动作造型让幼儿欣赏,单手望月、双手吊环、单腿立地、双手抓耳挠腮等。引导幼儿观察更加生动有趣,每次创造出的绘画环境,能让幼儿快乐的观察、会心的大笑、小笑,充满了乐趣,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画画激情,丰富了绘画对象的多种姿态,我也从绘画教学中享受着快乐,身心也获得了健康的释放,别具一格,避免教学模式、固定死板单一的现象。

三、以唱、说、听、游戏形式,引发幼儿绘画过程的兴趣与乐趣

感受线条的节奏和动感绘画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游戏、娱乐,也是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一种方式。让幼儿追求快乐的学习,让孩子回归真实的自己,释放自己的心灵,在孩子的心中植下感受幸福快乐的种子,应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追求的目标。我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将游戏、娱乐贯穿绘画活动之中。

四、创造宽松、接纳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线条、色彩表现自己对绘画对象的认识和情感,支持、接纳幼儿独特的视角,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幼儿是在鼓励声中获得健康成长的。我在每一次绘画活动中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次表扬的机会,尽可能不用批评否定的语言,多用鼓励的语言,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如当幼儿从不会涂色到能将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进形状里,虽然还涂到了外面,但我会对幼儿说:“真不错,你能自己涂颜色了,如果涂到形状里,看一看,比较一下,哪个好一些?如果以后注意一点老师相信你会更棒的。”老师这样耐心的正面肯定和鼓励,而不是反面的批评来帮助幼儿,这样效果会更好。每个幼儿的认知、情感发展都是有差异的,画出的画也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在每一次绘画活动中,我不强求每一个幼儿都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程度喜欢我教的绘画,允许幼儿有它自己的对绘画的情感体验。

五、营造幼儿想象的空间,启迪幼儿学会与绘画对象相对想象、相似想象、相关想象,扩展幼儿想象的天空

幼儿时期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无所顾忌的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心理,具有成人无法想象的想象力,画画时随心所欲,线条形状、颜色、构图变化奇特,能不受任何限制,表现自己独有的纯真、朴素、自然、稚嫩的美。教师要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营造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力,释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让幼儿拥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因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才是幼儿内心的写照,要克服学画要画象,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行为,让幼儿的作品画充满稚趣,充满想象和创造。

六、建立展示绘画作品的平台,让幼儿树立自信,享受成功

幼儿喜欢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绘画过程中有巨大的创作潜能,有强力的创作、表现欲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使幼儿拥有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丰富审美经验的机会,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心,为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创造了条件,这是幼儿迫切需要的,对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自尊水平

1.引言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人际互动,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其中男生66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前测用A卷,后侧用B卷。

2.3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用A卷,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1)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
(3)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4)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干预后为37.98,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t=-5.54,p<0.001),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被试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注:***p<0.001

4.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1)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
(2)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
(3)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
(4)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
(5)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时间较短,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绝对标准,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保护,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

[3]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年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5.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绘画;
教学;
开放性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一面镜子,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可以全面地发展。传统的绘画教学以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像不像为评判标准,教学方式单一,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我们幼儿园近几年进行绘画教学的研究,注重开放幼儿绘画活动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的独立创作,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天性得到体现。在全面育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大胆地表现情感和体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开展绘画教学活动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以培养幼儿能力为中心

幼儿绘画的重点是以培养幼儿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技能传授,是帮幼儿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把训练幼儿的直觉感受、形象观察、形象联想等作为重点,提高审美能力,不仅仅关注幼儿绘画技能的形成,更关注幼儿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在组织绘画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是在目标要求、基本要点和大的框架上进行预设,而在活动过程中细节是不能预测的,也是难以预测的,这样的活动对教师和幼儿都有一定的挑战性,每一细节既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有很多的未知,有时幼儿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是让老师吃惊和感动。这样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的潜力,使幼儿通过绘画活动,得到个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带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材

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安排幼儿绘画教学内容,这样,会使幼儿感到束缚,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有三次较大飞跃,即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涂鸦期一般在一岁半到三岁以前,在幼儿园的小班,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涂鸦,了解幼儿的经验与想法,对幼儿的联想进行引导。象征期在三岁左右,幼儿开始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像表现事物,思路活跃,可变性强,这个时期引导幼儿多去观察,积累经验。由于缺少必要的绘画技能,会出现绘画表现困难,因此要提供一些必要的绘画知识技能,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辨识能力发展也较快,水粉颜料和油画棒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佳。概念画期是幼儿比较成熟的时期,对于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帮助,理解和保护幼儿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也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之,要根据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开展有益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绘画活动,协调好绘画教育与幼儿园整体教育的关系,这也是幼儿园开展绘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活动评价要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

评价幼儿作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绘画结束后,我们把作品一个也不少地展现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让孩子相互交流、品评,大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可以站着、坐着,甚至可以躺在地板上欣赏,有的孩子可以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的构想。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评价中要多表扬、鼓励,给孩子以自信。挖掘优点的同时还要对幼儿的作品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希望,使幼儿的绘画表现逐渐完美。

以上是我们幼儿园在绘画教学活动中的尝试,为了更进一步贯彻《纲要》精神,促进幼儿自身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了给幼儿创作宽松、愉快的氛围,为体现幼儿主体地位,挖掘每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独特潜能,尊重幼儿在绘画中的独特纯真甚至稚拙的造型和色彩,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丰富幼儿园的绘画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幼儿教育的这片土地上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国绘画鉴赏;
“表情达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45-01

西方绘画美术体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区别很大,这是由绘画材料和东西方思维差异导致的。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点、线、面”要素进行思想展示;
西方油画则以“逼真”为主要追求,注重明暗转折关系、色彩对比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以及笔触和纹理。受宗教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西方绘画艺术是从文艺复兴思想蔓延后,才获得快速发展的。此后几百年,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形成诸多流派,反映着时代的追求。

一、外国绘画的特点

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打开了西方绘画艺术走向人性的大门。在达・芬奇之后,许多画家也走出宗教和皇权的束缚,朝风俗、风景、肖像、o物画的方向发展,创作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等不同流派的画作。这些作品利用明暗转折、色彩对比或光学原理,将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发挥到极致。从外国绘画的共性看,不同类型的画作都力求在平面纸张上做出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客观事物;
从外国绘画的个性看,从画人物转向自然、历史、神话故事,尤其在现代主义画作中,画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表现残酷的现实生活或思维中的世界,最大限度地将内心展现出来。外国绘画的特点是以直观的视觉感进行着“表情达意”。

二、让学生在绘画中“表情达意”的教学策略

1.介绍画作背景,突出画作思想的不凡之处

现代学生欣赏几百年前的画作也许会淡化画作创作时的伟大之处。在肖像画领域,普通女性代替宗教的各种女神,以朴实、人性的形象出现在绘画艺术中,达・芬奇的肖像画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对商人妻子的真实性描画,将鲜活的、有灵性的生命体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导人们接受“人性”“自由”“生命”等新观念,让人们发现人性、人体的美。在外国绘画艺术的教学中,可以从代表性画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创作时的思想境界分析,体会画作的伟大之处。例如油画《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的创作背景是文艺复兴之初,宗教意识仍占主导的时期;
是布鲁诺因公开发表“日心说”而被处死的历史时期;
是教父同意才可以戴上王冠的宗教统治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呼唤大众的人性意识,创作者将天上诸神的爱与人间的爱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启发大众追求爱,如此大胆地表达人世间的感情是有跨时代意义的,是时代的先行者。

2.指出画作的精妙之处,理解其“表情达意”的手法

不同流派的画作有着不同的美,有着不同“表情达意”的手法,这些手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因此,指出画作的精妙之处以展现思想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写生还是写意的画作,都全力表达着时代的呼吁,表达着时代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画作精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的讲解中,通过细节性分析阐明“表情达意”的手法。首先,画作反映的真实情况是痛苦的,但作者却为画作赋予了积极的奋斗情感;
其次,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动作、生存环境、面部神态、形体肌肉以及整个画面结构进行分项分析,进而了解十多人逃生的惨烈;
最后,对这幅浪漫主义画作进行评价,分析其情感表达的复杂性、生存场面的残酷性以及绘画色彩的奔放性。情感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便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外国绘画之美,发表个人见解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然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在。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随意替换。不少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与“艺术”一词同义。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后来随着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艺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趣味。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艺术教学进入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艺术的审美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高人的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因而,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①这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艺术教学强调教学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儿童美术作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绘画 教学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五篇】 绘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绘画课程心得体会